中文 / English
方森辉:《“引进来”是否推动了“走出去”?——来自合资子公司的证据》


1639464937766396.png

作者:方森辉

毕业院校:南开大学

导师:蒋殿春



主要内容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提高双向投资水平,是稳步推进“双向投资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2021年是后疫情时代第一年,实施走出去战略近20年来,双向投资逐步从“以外商投资为主,对外投资为辅”向“双向投资协调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转变。双向投资是国际大循环的主要形式,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已形成的双向投资联系中寻找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动力,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以外循环刺激内循环提质升级,以双向投资协同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


纵观国内外关于双向投资的以往文献,其主要研究行业技术进步路径、行业外资溢出效应、地区外资研发嵌入等宏观因素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而从持股合资子公司的微观视角考察双向投资联系的研究仍暂付阙如。直观来看,企业是参与经济行为的微观主体,通过持股合资子公司形成跨越中方母公司-合资子公司-外方母公司的企业股权联系。一旦成为中方母公司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将成为双向投资联系的基本纽带。因此,无论是对现有研究形成有益补充,还是结合推进“双向投资协调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背景,本文研究持股合资子公司是否及如何影响中方母公司走出去都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八章:第一章的引言提出问题、介绍研究意义和内容,并讲述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的文献综述首先回顾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然后梳理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投资发展路径理论和溢出效应理论重点分析双向投资联系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情况,阐明企业双向投资的识别标准并分析典型事实。第四章的理论分析,将持股合资子公司引入异质性企业理论模型,理论分析持股合资子公司影响本国母公司走出去的机制,并提出四个待检验的理论假说。第五章的经验分析,首先介绍计量模型、数据并作描述性统计;然后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方法,评估持股合资子公司对中方母公司走出去的因果效应;接着,使用工具变量法等讨论内生性问题。第六章综合运用单一标准和多个标准变动,从六个方面检验了核心结论的稳健性;还结合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征,从四个方面开展异质性分析。第七章的影响机制和扩展性分析,首先从信息不确定性降低和管理效率提升等两个方面分析可能的影响机制,然后从地理相邻性和行业相近性等两个方面检验调节效应,最后,考察本文核心结论是否源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羊群效应”。第八章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研究结论,并形成政策建议,然后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最后在本文研究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首先,从特征事实来看,合资企业半数以上为港澳台合资企业,且大多数为双股东企业;企业双向投资联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行业内部,进行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成正比,早期企业普遍先引进来再走出去。其次,从理论分析来看,持股合资子公司可以提升企业不可转移能力和可转移能力,进而推动中方母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当特定来源地合资子公司的溢出效应较大时,将推动中方母公司向该合资来源地对外直接投资。最后,从经验分析来看,持股合资子公司推动中方母公司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次数(拥有约8.15%的贡献度)、金额与对东道国的就业贡献,还推动其向合资来源地投资,不过三类行业外资溢出效应不再发挥作用;处于有效持股比例区间内的合资子公司、合资来源地为美国或欧盟的合资子公司,对中方母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更强;向高收入或中等收入目的地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从事生产服务型或市场拓展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合资子公司溢出效应也更强;信息不确定性降低和管理效率提升是两个影响机制,地理相邻性和行业相近性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合资子公司对中方母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并未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



创新价值

本文吸收了国际投资、产业组织理论等领域的现有成果,尝试为合资子公司与中方母公司的联系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这可能是本文最大的贡献。目前,国内外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浩如星辰,但对双向投资联系的研究则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地区、行业等宏观层面,并侧重于检验两者间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鲜有研究重点关注双向投资之间的联系,本文首先将持股合资子公司这一行为引入Nocke and Yeaple(2007)模型,构建异质性企业模型理论分析了本国企业持股合资子公司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双向投资研究方面的理论空白。进一步地,本文借助商务部独特的企业微观数据,构建了合资子公司与中方母公司的企业股权联系信息,进而考察合资子公司对中方母公司对外经济投资的因果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提供了中国双向投资研究方面的经验证据。具体地,本文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从研究视角来看,本文首先利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及备案数据库》这一独特数据,构建了中方母公司-合资子公司-外方母公司之间的企业股权联系数据,详细描述了企业双向投资联系的典型事实。在此基础上首次提供了持股合资子公司影响中方母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证据,不仅考察了对对外直接投资概率、次数和金额的影响,还首次考察了合资子公司对中方母公司向合资伙伴来源地投资的影响,并从合资来源地、合资股权比例安排、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及类型等四个角度考察合资子公司对中方母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异质性影响。进一步地,本文考察了信息不确定性降低和管理效率提升等可能的两个作用机制,并检验了地理相邻性和行业相近性的调节效应,有助于揭示合资企业在推动双向投资中的作用,为理解双向投资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通过构建异质性企业理论模型,分析了本国企业持股合资子公司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机制,从理论上为理解双向投资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方法进行因果推断,准确识别了合资子公司对中方母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因果效应,不仅为双向投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研究范式,还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从研究结论上看,本文发现持股合资子公司有助于推动中方母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主要提高了向合资来源地投资的概率。更为重要的是,拥有合资子公司设立经历的中方母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并未受到我国原有对外直接投资偏好的影响,即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没有趁浪逐波。这一新颖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从微观层面理解企业走出去的自主性决策,为新形势下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提供经验证据。并且,本文研究发现,通过合资方式形成的中方母公司-合资子公司-外方母公司这一链条,更好地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进而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利于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效运行。


以上结论肯定了合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