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阳阳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导师:郑新业
本研究构建了中国首个大型微观残疾人数据库,全景展示了残疾人个体及家庭的画像。在此基础上,将残疾个体和家庭的婚姻和生育行为嵌入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基于历史时间轴,利用理论和实证方法分析在不同政策和时代背景下,个体从出生到成婚到生子的全过程行为决策及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发现如下:
1.出生与残疾: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识别计划生育对新生儿出生残疾率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在一胎政策对家里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残疾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家里第二个孩子(计划外生育子女)的出生残疾率。结合调研访谈以及不同情境下孕妇生育环境差异分析,论文验证了一胎政策影响二胎残疾率的途径主要是:“躲藏式”生育使得孕妇面临较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以及缺乏孕检产检的机会。该发现对一部分先天性残疾群体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解释,为“胎儿起源”假说提供了中国证据;同时也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再评估。
2.成婚与贫困:论文揭示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残疾群体长大之后进入婚姻市场,恰逢人口流动大潮。本地非残疾群体绝对数量的下降和残疾群体本地通婚特征,导致残残婚姻匹配的概率上升。论文采IV-2SLS方法,以个体是否出生在饥荒年份、结婚前一年婚姻市场残疾群体占比以及性别比作为工具变量,检验残残结合对家庭收入和贫困的影响,发现残残婚姻匹配会导致家庭收入下降和贫困。总影响中40%是来自家庭生育残疾孩子和劳动供给减少渠道的影响。通过贡献分解,生育残疾孩子对家庭收入负效应的相对贡献为8.7%,务工小时数减少的相对贡献是18.9%,务农小时数减少的相对贡献是9.2%。相较以往的因残致贫研究,该发现量化了残疾对家庭贫困影响的参数,补充了残疾群体因婚致贫的机制和渠道,同时建议针对残疾群体的救助政策应从瞄准个人转向瞄准家庭,以降低健康冲击对家庭劳动供给和收入的负效应。
3.生子决策:论文发现经典的“质量-数量”理论在解释残疾家庭生育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构建针对残疾群体的生育选择模型,研究发现:(1)残疾的代际遗传特征明显,夫妻一方或两方是先天性残疾会显提高生育残疾孩子的数量和概率;(2)残疾家庭生育行为受到预期的影响,当预期遗传概率较高时(夫妻一方或双方是先天性残疾),个体会选择减少生育孩子的数量。(3)残疾家庭生育行为受到预期迭代的影响,当生育的第一个孩子是先天残疾时,预期遗传概率上升,家庭会减少生育数量、生育第二个孩子时会考虑孩子基因遗传问题,不过在接受产检的预防行动上表现不佳。(4)当生育第一个孩子健康但发生后天残疾时,预期遗传概率降低,家庭会选择增加生育数量来分摊第一个孩子残疾产生的净成本。
一是数据资料上的创新。与现有数据库相比,本研究构建了中国首个以残疾人口为主要对象的微观大数据库,本数据库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本调查不仅瞄准残疾人个人,而且采集了残疾人家庭信息,弥补了现有数据库仅统计个人情况的局限性;我们将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结构进行全景式展现,回答诸多代际影响问题、残疾的负外部性问题。(2)拓展非持证残疾人进入调查样本,借鉴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方法对“非残疾群体”(没有持证)设计了相关自理和认知能力的问题,可以将失能群体纳入到数据库中,弥补残疾人调查在选本选择上的偏误。(3)通过电表数据抽样非残疾户,以支持残疾户与非残户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建立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加全面科学的分析残疾人致残原因以及影响,同时将数据与残疾经典案例相结合,从残疾人群体的现实情况出发,在紧扣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和理论及实证结果相结合,总结其中的规律和发现,也为后续研究者建立坚实有效的数据基础。
二是研究框架上的创新。当前关于残疾问题的研究很少基于经济学的框架来分析,用经济学方法论与框架建立系统的残疾人研究在学术界尚属于开创性的工作,将有助于国内残疾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具体的,论文围绕残疾人家庭婚育行为(1)检验残疾人家庭的婚育选择是否符合理性人假设;(2)分析贝克尔(Becker)家庭经济学中提出的“同类婚姻匹配”和“数量-质量”理论对残疾人家庭行为的解释力;(3)结合残疾人家庭“抱团取暖”的家庭结构特征,如三世四世同堂、兄弟姐妹一起过等情况,拓展西方经济学中核心小家庭模型,构建拓展家庭模型研究残疾对家庭的负外部性。这一工作丰富和拓展了传统的经济学模型,也有助于推动不同经济学理论和假说在残疾人群体研究领域的融合和应用。
三是方法应用上的创新。以往研究多使用统计分析和基本回归分析,难以帮助我们了解残疾成因及影响的机制渠道。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模糊断点回归、工具变量、基于预测的因果推断模型等因果识别方法系统分析残疾群体婚姻、生育和劳动供给行为的决定因素及影响,为学术界开展残疾问题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为政策制定者和人民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群体预防残疾和贫困风险提供新方案。
学术价值:
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外关于残疾问题的研究已经做的比较深入,但关于中国残疾群体以及家庭的经济学研究少有问津。受限于中国残疾家庭调查和数据的缺失,国内很少有文献对残疾个体及家庭进行细致的描绘。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上关于残疾成因的研究多且分散,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工作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微观家庭行为决策等因素,少有文献结合政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深入探讨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机制渠道。关于残疾影响的研究,现有研究集中在残疾对个人的影响,且受限于数据很难测算出有残疾产生的照料需求对家庭劳动供给和收入的影响。本研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通过构建大型微观残疾人调查数据库和使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全景展示残疾个体从出生到成婚到生子的全过程,以及分析其在这些过程中的婚姻和生育行为,具体研究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个体生育行为的影响及后果、人口流动大潮对残疾人婚姻市场的影响及后果、个体生育选择的决定因素以及异质性分析。从学理上诠释、实证上检验,丰富和拓展了残疾经济学的研究。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明水平的提升,残疾群体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本文对于残疾经济学领域研究是一次有价值的初步尝试,为后续更多研究者探索建立更多关于残疾人群体的数据资料、基本事实和政策依据提供参考和借鉴,丰富和拓展残疾经济学领域的研究.